新加坡:几十年来,新加坡历届领导人不得不处理的最棘手的平衡问题之一是,在引进外国人才的同时,缓和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Lee Kuan Yew)就曾表示,需要引进有技能的外国人来刺激新加坡工人的工作,而且鉴于新加坡人口稀少,扩大人才库也很重要。
大约40年后的上个月,当新加坡处于领导层换届的风口浪尖时,当时的现任总理和他的继任者也会提出这个棘手的问题。
李显龙在将权力移交给他的副手劳伦斯·黄(Lawrence Wong)之前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说,在他担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的20年任期内,处理社会凝聚力和引进移民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是他必须处理的“最困难”的问题。
5月15日就任总理的黄志光在5月6日接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周刊采访时表示,尽管新加坡欢迎外国专业人士,但新加坡将谨慎管理。“因为如果不加以控制,我认为我们将很容易被淹没,”他在采访中说。
近年来,随着新加坡努力应对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双重打击,新加坡的人力和人才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这将导致工作年龄的成年人数量下降。
新加坡的总生育率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23年降至0.97的历史低点。一代更替所需的生育率是2.1。
在寿命谱的另一端,新加坡有望在2026年之前成为一个“超老龄化”社会,届时21%的当地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四分之一。
撇开政治不谈,企业、经济学家和招聘人员在接受《今日》采访时一致认为,经济需要外国人力。
劳工经济学家Walter Theseira说:“外国人实际上是有用的,特别是在某些高技能领域,这些领域没有足够的新加坡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训新加坡人利用经济机会。”
尽管如此,经济和政治观察家指出,引进外国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金钱的范畴,社会因素也引起了骚动。
他们警告说,进一步收紧供应或对引进的外国人才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可能不是最可行的做法,因为这可能会造成技能短缺,削弱新加坡的竞争力。
因此,为了缓解公民的不安和不快乐情绪,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解决工作以外的因素,例如确保新加坡人感到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了充分满足。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表示,新加坡还必须注意一件事:它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吸引这样的外国人才,因为近年来不利的全球商业和地缘政治环境,正在让一些公司重新考虑在新加坡安排员工或开展业务。
任何让企业更难招聘到新加坡业务所需的全球人才的举措,都可能进一步打击它们在新加坡开店的积极性,并导致它们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
每当政府采取措施收紧外国劳动力供应时,商界都会发出强烈抗议——这是经济学家和行业观察人士可以强调的一点。
首先,他们指出,这里的人才渠道通常很小。
新加坡Unispace是一家从事工作场所设计、规划和建设的公司,该公司的李培成(Lee Pui Kheng)以她自己的本科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项目与设施管理——为例,她所在的班级只有大约130名学生。他们中有一半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其余则从事设施管理。她说:“正如我们所知,当你从大学毕业时,你不一定会追求与你的课程相匹配的(职业)。”
“所以你可以看到,人才池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小,”担任该公司技术交付负责人的李表示。
Unispace是一家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全球性公司,但其新加坡办事处约有20名员工,其中30%是外国人。
接受《今日》采访的公司表示,拥有更多经验或专业技能的员工自然更供不应求。
而对于像仓储自动化公司XSQUARE Technologies这样的年轻小公司来说,他们往往会把这些人才让给更成熟的公司,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延斯·伯恩瓦格纳(Jens Bohnwagner)说。
“为了有效运作,我们需要资质和经验,积累经验需要时间。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差距,我们从海外聘请经验丰富的科技专业人士,与本地的初级科技人才一起工作。”
XSQUARE Technologies成立于2019年,在这里有大约30名员工,其中十分之七是当地人。
每当政府采取措施收紧外国人力供应时,就会引起企业界的强烈抗议。(图片来源:TODAY/Raj Nadarajan)
新加坡美国商会(AmCham Singapore)在202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雇用当地人的能力是其成员公司面临的关键人力问题之一。求职者缺乏与该职位相关的技术技能或知识,被认为是招聘本地人的最大障碍之一,导致企业聘用外国人。
美国商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和其他全球公司,以及新加坡公司。
在国家层面上,没有外国工人人数自然会导致该国的总经济产出减少,其他条件不变。
截至2023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为592万。其中,非常住人口——包括外国工人、他们的家属和国际学生——有177万人。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新加坡总人口从2007年的459万增长到2011年的518万。在此期间,常住人口增长了5.75%(从358万增加到379万),非常住人口增长了38.7%(从100万增加到139万)。
从2011年到2015年,总人口从518万增加到554万。常住人口增长了2.99%(从379万增加到390万),非常住人口增长了17.1%(从139万增加到163万)。
由于COVID-19大流行的中断和边境封锁,导致一些非居民离开,一些新加坡人被困在海外,2020年和2021年的总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但在2022年,总人口比前一年增长了3.4%(从545万增加到564万)。常住人口增长了2.17%(达到407万),而非常住人口增长了6.62%(达到156万)。
金融服务提供商CGS International的经济顾问宋成云(Song Seng Wun)表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才的任何削减也会产生“乘数”效应,因为每个工人不仅是自己行业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没有那些来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额外的人,也就是外国人,你开餐馆的对象是谁?”你把房子租给谁了?他说。
他指出,COVID-19大流行是这种影响的现实例证,由于边境限制,许多外国工人离开了该国,许多企业陷入停滞。
他说:“这不会是确切的规模,但它给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一种感觉。”
在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新加坡人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他们对外国人来新加坡为经济做出贡献没有意见——只要他们不与新加坡人想要和能够胜任的职位竞争。
推而广之,这可能意味着在聘请外国人担任中高层职位时,要更加挑剔。
这种观点的另一个必然结果是,新加坡公司应该只雇用外国人从事本国公民不太喜欢的工作——主要是低技能的工作——并将顶级工作保留给本国公民。
经济专家以及Reeracoen集团首席执行官内藤健二(Kenji Naito)等人才招聘机构表示,尽管在聘请外国人才担任高级职位时,理论上可能会非常挑剔,但从长期来看,这既不现实,也不有利。
“进一步的限制可能会造成人才缺口,从而阻碍创新和竞争力。在保护本地就业和吸引必要的外国人才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高价值工作应该只留给当地人的建议也会有问题。
首先,由于出生率低,本地员工数量也在减少,如果行业领导者只由本地人才组成,新加坡可以利用的行业数量可能会受到限制。
高价值工作应该只留给当地人的建议是有问题的。(图片来源:TODAY/Raj Nadarajan)
宋表示,随着新的业务增长领域迅速涌现,可能更难“自信地”预测与未来增长相关的人才和技能组合,而新加坡这些年来一直在传统上努力做到这一点。
反过来,新加坡也很难提前为这样的人才储备做好准备。如果新加坡不愿意接受相关的高端外国人才,以迅速填补这一缺口,它将再次面临错过新增长领域带来的机会的风险。
除了在阿永尼区议会失利外,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2011年大选中获得了自新加坡独立以来的最低得票率——60.1%,移民涌入问题被广泛视为选民对政府不满的导火线。
在过去的十年里,政府已经宣布或加强了许多措施,以解决新加坡人对外国人才和人力的担忧。这些措施包括:
通过调整抚养比率上限和提高外籍工人税等各种手段,阻止了移民的涌入。抚养比率上限是指某一特定行业的公司可以雇用的外国工人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例。
对于中级人才,互补性评估
框架(Compass)于2022年推出,一年后生效。这是一个点阵
以确保就业准证申请得到处理
以更全面和透明的方式评估。这是在定期更新就业准证和S准证的合格工资之上。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熟练工人的收入百分位数挂钩,公司可以随意调整
只引进具备一定水平以上技能的外国人才。
为了保护新加坡人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Fair Co
nsideration f
该框架于2009年引入,并于2020年得到加强,处罚更加严厉。f
框架确保公司在将目光投向海外之前,先尽最大努力雇佣新加坡人。过去三年,当局共收到446宗涉及歧视的投诉
以国籍为基础。海关对其中34家公司采取了选择性的执法行动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说服外国候选人
今年4月,人力部表示,将考虑通过MyCareersFuture求职门户网站提交申请的求职者。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引入职场反歧视法,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生效。新法律的特点之一就是歧视
以国籍为基础。
的国家
2009年,文化、社区和青年部(MCCY)下属的国家融合委员会(nal Integration Council)成立,旨在为本地人和非本地人提供互动的公共空间,并帮助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除其他事项外,它于2017年与社区发展理事会一起推出了企业社会融合基金。该基金支持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的志愿服务活动,除其他外,为公司组织和当地社区的本地/外国员工创造互动平台。的国家
2009年9月,国家融合委员会还推出了社区融合基金,以支持基层融合倡议。MCCY的一位发言人说,从那时起,已经支持了近1200个基层整合项目。崩溃扩大
自那时以来,政府采取或加强了许多措施来解决当地人的不满。
观察人士表示,总的来说,各种政策的目的是在拥有足够高质量的外国工作场所和减轻新加坡人对其生计和未来的担忧之间取得平衡。
然而,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改变了新加坡人对外国工人的态度,这是值得商榷的。
2020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000名新加坡居民的调查发现,七成的人希望严格限制进入新加坡的外国人数量。
在持续的争论中,有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新加坡人更好地了解:外国劳动力的引入对当地就业有何影响?多年来的管制措施如何改善了这种情况?
时任新加坡亚当·斯密中心(Adam Smith Center Singapore)客座研究员的多诺万·蔡先生(Donovan Choy)在2021年的《今日》(TODAY)评论中指出,非居民占新加坡总人口的比例已从1995年的14%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29%。
2020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000名新加坡居民的调查发现,七成的人希望严格限制进入新加坡的外国人数量。(图片来源:TODAY/Raj Nadarajan)
然而,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失业率在同一时期保持相对停滞,从未突破5.2%。
他写道:“与普遍看法相反,流入新加坡的移民并没有让新加坡公民陷入大规模失业。”
根据韩国人力部2023年7月发布的《公平就业实践报告》,在工作或求职过程中,包括国籍歧视在内的歧视事件似乎也有所减少。
具体到基于国籍的歧视,报告有这种经历的居民求职者比例从2018年的14.2%下降到2021年的6.2%和2022年的4.0%。
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促进和加强劳动力中的“新加坡核心”,甚至许多新加坡人也承认国家需要外国人才,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的紧张局势仍在持续?
专家告诉《今日》,当涉及到情感问题时,人们的感知很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陈博士说:“因此,外国人阻碍新加坡人升职或夺走他们工作的看法,很快就被视为‘事实’。”
“因此,尽管政府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解决人们的担忧,但这可能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专家指出,就业竞争只是紧张局势的一部分。
塞塞拉副教授表示,鉴于新加坡对引进的外国人才是有选择性的,默认情况下,这些工人的收入将高于新加坡的平均水平。
他说,例如,看到外国人更有能力买得起汽车和私人住宅等令人垂涎的东西,就会加剧人们对不平等的看法。
出于这个原因,政府还推出了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担忧。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基础设施产能,抑制火爆的私人住房市场,以及抑制外资进入私人住房市场。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也是必要的,因为新加坡在另一端也面临着类似的外国人力难题,因为需要大量蓝领移民工人来做新加坡人回避的工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社会学家Tan Ern Ser说:“竞争会产生紧张和冲突;因此,有必要确保在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有足够的对新加坡人重要的东西。
“从这个起点出发,促进新加坡人和我们中间的外国人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理解。”
拉惹拉特南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凝聚力研究高级研究员梁振鸿博士说,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之外,本地人和外国人自己建立彼此之间的桥梁也很重要。
他说:“(本地人和非本地人之间)共同的叙述和共同的经历在公共场合很少被表达出来。”他补充说,随着我们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城市国家,这种叙述很重要。
“我们需要超越‘你得到多少,我得到多少’的界限。而是我们一起做了多少事?我认为这是我们缺失的叙述。”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鼓励基层组织,旨在解决“普遍”的问题,或者本地人和非本地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问题,比如解决养育孩子的挑战,甚至是二手烟。
这也将有助于强化这样一种观念,即非本地人是来这里做贡献的,而不仅仅是来这里工作的。
MCCY的一位发言人说:“为了有效和持续的融合,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外国人积极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适应当地的文化和规范,新加坡人也要包容、耐心,愿意向外国人学习。”
一些观察人士指出,除了采取旨在缓解新加坡人担忧的措施外,政府还一再向公众强调外籍人才对新加坡的重要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传达这一信息的方式似乎略有变化。
政府一再向公众强调这一点
尽管一些观察人士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传达这一信息的方式似乎略有变化。(图片来源:TODAY/Raj Nadarajan)
例如,已故的李光耀(Lee Kuan Yew)本着他的性格,在谈到移民和外国人才时从不拐弯抹角。
李光耀在1980年的一次演讲中评论了一些他认为不足的新加坡出生的劳工的工作态度,他说,更优质的外国劳工“可以激励新加坡人”,而这些人才的移民“将使新加坡人坐起来,更加努力”。
2003年,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会上,当被问及是否值得重新审视外国人才政策时,时任高级部长的李显龙毫不含糊地表示,改变政策将“削弱(新加坡)增长和扩张的能力”。
“新加坡有400万人口,其中100万是外国人。你摆脱了那100万外国人,你就失业了。你们中的许多人将找不到工作。”
近年来,政治领导人一再解释需要外国人来补充当地劳动力。但政治观察人士表示,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重申,当地人是如何得到优先考虑的,或者至少没有被边缘化。
他们还指出,强调后半部分信息——优先考虑当地人——的转变在2011年大选后更为明显。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博士表示,如今关于需要外国人力的信息仍然“相当明显”,并补充说,这与优先考虑新加坡人的信息相辅相成。
他说:“优先考虑新加坡人和欢迎外国劳工并不相互排斥。”
与此同时,新加坡管理大学的陈副教授表示,政府要发出一个更明确的信息,即新加坡没有外国人就无法生存,这并不容易。
“如今的政治气候让我们很难传达这样的信息,即我们需要外国人来增加我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当被问及这种可能被视为更温和的信息是否会有负面影响时,他表示同意。
他说:“过度关注为‘保护’新加坡人的利益所做的工作,很容易成为迫使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原因之一。”
政治分析人士Felix Tan也警告称,不要“向潜在投资者发出错误信号”。
他补充说,要真正解决外籍人力难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政策,整个新加坡社会“需要做得更多”,以更好地融合非本地人和本地人。
在对新加坡需要的外国人才的数量和类型感到担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新加坡可能有一天会失去作为寻求在国外工作的外国人首选城市的光彩。
人力和经济专家几年前就已经指出,虽然新加坡仍然具有吸引力,但其他城市正在努力追赶,以吸引令人垂涎的全球人才。
招聘人员当时说,一些高管候选人在参加新加坡的职位面试时,手头已经有了多份工作邀请。其中一家猎头公司建议其客户做好准备,因为“拒绝的报价非常多”。
在过去的几年里,租金和生活成本的上涨也导致一些外籍人士离开新加坡。
新加坡欧洲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在约270家企业中,有70%表示,如果运营成本不减反增,它们准备将员工迁出新加坡。
商业专家和分析师去年4月告诉中央社,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也可能对流入新加坡的投资构成威胁。
华侨银行财政研究和战略主管Selena Ling女士告诉《今日》:“由于许多因素的消长,包括生活成本、地缘政治、成长型行业、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吸引力等,对外国直接投资和人才的竞争是真实的,而且正在加剧。”
不过,她也补充道:“鉴于这里的整体和前瞻性(有人可能会说有远见)的政策制定框架,应对人才和外国直接投资竞争的激烈竞争并不新鲜。”
一些专家表示,新加坡还必须注意一件事:它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吸引这样的外国人才。(图片来源:TODAY/Raj Nadarajan)
今年4月,日经亚洲(Nikkei Asia)报道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如何将部分地区总部职能从新加坡迁出。
邻国的成本和税收优势以及“生产基地集中”在另一个国家被列为原因。
最近接受TODAY采访的招聘人员也注意到,他们的一些客户对维持他们在这里的员工数量感到担忧。
“这些担忧主要围绕着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带来的挑战,”Reeracoen的内藤表示。
另外,根据最新数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在2023年吸引的固定资产投资承诺达127亿新元(94亿美元)。
董事会表示,这比去年吸引的创纪录的225亿新元低得多,但“与过去的趋势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发现,新加坡在年度指数中保住了第二名的位置。
新加坡国际商会(Singapor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首席执行官维克托?米尔斯(Victor Mills)表示:“企业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最适合自己的地点。”
他说,至于新加坡,它仍然保持的特点是法治、公平和累进的税收制度、融资渠道和地区、安全宜人的居住地以及政治稳定。
新加坡美国商会首席执行官雷显贤博士表示,总的来说,美国公司对新加坡的兴趣和承诺即使没有改善,也与往常一样。
她警告说,不要夸大个别公司离开新加坡的情况,并补充说,需要从“更深层次”来看待此类情况,以了解它们在新加坡关闭业务的个别考虑。尽管如此,接受《今日》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进一步限制外国人才的流入只会让跨国公司在这里的运营变得更加繁重——鉴于不断变化的全球动态和竞争,不应该采取不必要的措施。
塞塞拉副教授表示,存在一种“真正的风险”,即一些企业如果面临人才短缺或在引进人力方面受到太多限制,将考虑把投资转移到其他地方。
“所以新加坡的问题必须是,在我们开始失去竞争优势之前,我们必须对这些事情说不,或者对我们说不,有多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