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分享 > 正文

漫长的等待比哈尔人的流亡史

  

  

  在与Naushad sahib交谈和采访的过程中,他是1971年战争后流离失所的比哈里社区成员,目前居住在卡拉奇的Orangi镇,流离失所的景象和等待的情况可能是最恰当的描述,他说:“Intizar hai hi buri cheez[等待本身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他来说,等待的是在冲突中失去的童年,等待回到他在当时的东巴基斯坦Rehmatnagar的第一个家,等待在监狱里,等待与家人团聚,等待在临时营地,等待通关,等待一个家园。

  虽然等待现在属于他的过去,但在他的故事中,仅仅是不得不等待他的故事被一个偶然绊倒在他房子里的人记录下来的行为,也是历史上可怕的等待的一部分——这种等待是压抑的,往往伴随着许多故事走向坟墓。

  Naushad sahib的等待故事是许多能够阐明流亡中等待现实的故事之一。这是一种了解和思考等待的方式,伴随着在分治后的秩序中创造边界的过程,通过流离失所和流亡。

  在1971年“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出现了新的边界、主权国家、身份、公民和他们的对立面——流亡者。流亡状态已经吞噬了某些南亚侨民和社区的生命、家庭和身份,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的比哈里族和孟加拉族社区。

  对一些群体来说,流放就像一种感觉、一段过去、一段漫长的等待、一段记忆和一段经历——在我们的文本和精心策划的记忆中常常被忽视。

  The street where Naushad's home is located in Orangi Town, Karachi: many immigrants, including Bihari families, ended up settling in Orangi | Photo courtesy the writer

  边境生活:1947-1971

  在导致1971年战争及其后果的事件中,大约有1000万人移民到印度,而另一些人(这个数字目前避开了历史学家)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和缅甸寻求庇护,或者在孟加拉国境内流离失所。

  几个空间在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出现或扩大,通常被标记为贫民窟、贫民窟和1971年分治及其后续年份的移民营地。其中包括孟加拉国现有的116个难民营,如日内瓦难民营、穆拉帕难民营和达卡的库尔米托拉比哈里难民营,

  以及卡拉奇的大量城镇和殖民地,如Orangi镇、Korangi镇、Musa殖民地、Machhar殖民地和吉大港殖民地。

  必须从移民和难民集体的角度批判性地看待1971年战争的历史,使我们能够记录流离失所和边界建立的历史。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边界和重新边界对实际居住在边界划定的土地上的人有什么影响。重要的是要明白,边界不是一夜之间在遥远的土地上用铁丝网和安全部队建立起来的。边界渗透到城镇、文化、家庭和现实生活中。

  出生在前东巴基斯坦帕尔巴蒂普尔区Rehmatnagar的比哈里人Naushad sahib的故事就是这样,跨越了1947年,1971年和拉德克利夫线的东西边界。

  作为一个比哈里人,他将自己的家族史追溯到1946年的比哈尔邦骚乱和1947年的分治,在那里他的家人第一次遭遇暴力和移民,并在东孟加拉定居下来。1947年分治前夕,1946年在比哈尔邦发生的社区骚乱导致许多居民流离失所,迁移到更安全的东孟加拉邻近地区。

  移民和难民的涓涓细流一直持续到1947年分治之后,因为这些穆斯林社区被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及其领导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ohammad Ali Jinnah)建议迁移到巴基斯坦——当时包括孟加拉东部地区和锡尔赫特——印度次大陆穆斯林的家园。

  然而,1971年南亚次大陆的第二次分裂导致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寻找“巴基斯坦”-他的家族几代人一直在努力争取的家园。

  1971年东巴基斯坦战争前的暴力事件促使许多人越过边界,逃离该省动荡的局势。针对特定民族和种族群体的大规模军事化行动和武装暴力引发了遍及南亚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A government-run camp for members of the Bihari minority in Dhaka, Bangladesh in 1972: following the creation of Bangladesh, the Bihari community overwhelmingly desired to resettle in Pakistan | AP

  当被问及孟加拉国成立之前的时间时,Naushad sahib描述了1971年3月期间和之后的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有时在这里开火,有时在那里开火。”

  随着暴力在东巴基斯坦的蔓延,最终导致1971年12月16日孟加拉国的成立,大约1000万人迁移到印度避难,大约1600万人在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国国内流离失所,50万人滞留在次大陆。

  在国内流离失所者中,还有Naushad sahib的家人,他们被迫逃离家乡寻求庇护和保护。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他说:“食物已经煮好了,但没有人吃东西,这意味着那里非常混乱,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所以我们就这样离开了。”

  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

  在“达卡陷落”之后,孟加拉国的非孟加拉人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非国有化”,因为政府不允许非孟加拉人进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放弃非孟加拉人的巴基斯坦公民身份的另一个动机是,它把非孟加拉人理解为仅仅是难民和外国人,认为他们未经授权进入巴基斯坦是对其边界和主权的侵犯。此外,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他们是孟加拉国公民,导致他们事实上处于无国籍个人的地位。

  《德里三边协定》(1973-1974)试图帮助遣返进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和滞留巴基斯坦总遣返委员会(SPGRC)等组织推动了难民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重新安置。

  然而,在1971年的难民危机问题上,两国的主权国家一直表现出焦虑不安。这三个国家一直淡化和否认上述数字,试图否认大量难民涌入和边界漏洞,因为这意味着它们的边界被攻破。

  巴基斯坦领导层随后创造了一种话语和修辞,不礼貌地将非孟加拉人,特别是比哈里族社区边缘化。整个全国对话和政治活动都围绕着不接受来自东巴基斯坦的非孟加拉人进入过去的西巴基斯坦。

  这一点在《德里协定》(1974年)中巴基斯坦政府为其批准所规定的标准中也很明显,如该协定的一项条款所示:“关于在孟加拉国的非孟加拉国人,巴基斯坦方面说,巴基斯坦政府已经向居住在前西巴基斯坦的非孟加拉国人、中央政府的雇员及其家属或离散家庭的成员签发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通行证,不论他们原来的住所是什么。”

  被遣返的非孟加拉人的总数,包括比哈尔人和其他来自联合各省的非孟加拉人等少数民族,降至144,800人,而超过258,000人仍在等待从孟加拉国遣返回巴基斯坦。

  在新独立的孟加拉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战争后等待遣返和寻求保护的人建立了临时营地。在居住在营地的非孟加拉人中,有属于比哈里族社区的人,还有一些属于来自前英属印度联合省的乌尔都语社区的人。

  到1972年,大约有100万比哈尔人搬到了难民营,希望找到庇护和安全,许多人想要返回现在被截断的巴基斯坦,或者回到他们在孟加拉国的家。

  (Left) The tickets to Pakistan for Naushad and some of his accompanying family members. (Right) An identity document from 1979 for civilians repatriated to Pakistan from Bangladesh or India: Naushad's family was one of the approximately 15,000 Biharis to have been repatriated to Pakistan, till 1982 witnessed a break in the repatriation operations | Photos courtesy the writer

  去国有化的过程

  在新的主权国家接替巴基斯坦前政府和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之后,比哈尔人的地位成为争议和政治辩论的主题。由于巴基斯坦不断实行非国有化,并且只愿意接受一定数量的比哈尔人,而不是全部95%的比哈尔人想要返回巴基斯坦的祖国,孟加拉国是他们唯一的求助对象。

  孟加拉国首任总统兼人民联盟(领导孟加拉国解放的政党)领导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颁布的1972年第149号总统令为通过一项名为《1972年孟加拉国公民身份临时规定令》的临时命令获得孟加拉国公民身份提供了机会。

  它规定如下:“尽管第2条或当时有效的任何其他法律中有任何规定,但除非第(2)条规定,如果一个人——(i)明确或以行为欠下、确认或承认效忠于外国,或(ii)根据第2A条的但书得到通知,则他不得有资格成为孟加拉国公民。”

  因此,比哈里社区绝大多数希望重新安置在前西翼。他们宣誓效忠巴基斯坦,并希望最终返回祖国,这是他们自1947年以来第二次为祖国做出牺牲。宣誓效忠意味着他们被剥夺了孟加拉国公民身份。

  Naushad sahib是比哈尔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战俘,他在监狱里度过了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公民身份。对他来说,住在监狱里是战后南亚最安全的地方。在一个真正的国家生活的想法是在他最终从监狱释放并见到他的母亲时才出现的,之后他向自己保证他会去巴基斯坦。

  甚至后来,当他工作并等待移民到巴基斯坦的许可时,他拒绝了孟加拉国的公民身份,因为自1947年分治前夕以来,他一直致力于长期的跨代和艰苦的等待去“巴基斯坦”。他已经决定:“我要么去巴基斯坦,要么去墓地。”

  然而,就连选择在孟加拉国入籍的想法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比哈尔人已经被列为“叛徒”,并被认为在长达数月的战争中与中央政府勾结。

  此外,学者Sumit Sen在论文《无国籍难民与回归权:南亚比哈里难民第二部分》中指出,孟加拉国政府强行征用比哈里居民的私人财产、企业和银行账户,似乎与上述命令的信息相矛盾。

  当来自人民联盟的孟加拉精英、Mukti Bahini的武装分子和平民接管了“被遗弃的”财产时,政府只是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强和支持对财产的非法占领。

  1972年《废弃财产(控制、管理和处置)令》和1972年第16号总统令被用来证明强行占领私有财产,包括比哈尔人在1971年及以后遭受迫害期间暂时闲置的房屋和工业是正当的。纳乌沙德先生的家后来被孟加拉人占领,他想住在那里或再去那所房子的愿望仍然没有实现。该命令还忽视了工业区和地区在战争期间屈服于暴力的现实,在工厂发生了大量袭击比哈尔人的事件。

  这种立法对分治后南亚的移民和恢复秩序来说并不奇怪,因为这种行为只是早先行为的产物,例如1947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通过的《撤离人员财产条例》、《敌人财产法》和《条例》。

  随着孟加拉国立法的实施,比哈尔人的非国家化,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1975年停止行动,比哈尔社区被置于国际法律和行动的摆布之下。虽然国际难民保护制度将他们定义为需要收容国和国际社会采取保护措施的无国籍难民,但孟加拉国不遵守这些保护机制的决定没有受到任何问责。

  直到2008年孟加拉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孟加拉国建国后出生的非孟加拉人和比哈尔人,或者当时还未成年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公民身份和投票权。

  然而,临时营地的继续存在使一个人处于流亡的境地。在这些国家,尽管存在法律机制,但空间和城市政治加剧了孟加拉国许多比哈尔人的等待条件。

  为了寻找一个家园

  Naushad sahib回忆说,经过多年的等待,他和他的家人终于在1974年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公告牌上,因为他获得了前往巴基斯坦旅行的许可。然而,等待并没有结束。在进入赛义德布尔的临时营地时,他记得听到了最后两架飞往巴基斯坦的航班,直到行动停止。

  像许多非孟加拉人一样,Naushad sahib在临时营地度过了五年,永远等待并试图生活在一个以流放和限制为标志的空间和时间中。后来他结婚了,见证了他的第一个儿子的出生,并在同一个赛义德布尔过境营地度过了许多个开斋节。

  谈到集中营,他回忆起自己住在一个8英尺乘10英尺的房间里,在他自己的九口之家和另一个四口之家之间有一块布隔断。据他说,“房间就像这样……中间有一个隔板,一家人在这里,另一家人在那里……他们在他们这边做烤饼,我们在我们这边做烤饼。”

  他进一步详细阐述了集中营,他说:“集中营就是集中营。那是一座两层的技术学院大楼。我们用查达尔或锡做帐篷,就像这里的人在顶部和两侧盖上查达尔一样。在技术学院的边界内,有四名警察日夜值班。其中两个人站在入口处,其他的人盯着角落里的东西,以确保没有问题。”

  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Naushad和他的家人终于收到了总共300巴基斯坦卢比的机票,并最终登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船,他们在穆扎法尔加尔住了两年,直到搬到拉合尔。他的家人将搬到卡拉奇的奥兰吉,而他将继续住在拉合尔工作。

  他的家人是1982年以前被遣返的大约15 000名比哈尔人中的一部分,他们目睹了遣返行动再次停止。1977年至1979年间,近9900名比哈尔人被遣返巴基斯坦,1982年又有4800名比哈尔人被遣返。1993年,巴基斯坦终于接纳了53个比哈里族家庭,但抗议活动阻止了这一进程。

  在此期间,由于经济机会和价格低廉的未开发土地,许多移民人口,包括比哈里家庭,最终在奥兰治定居。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对比哈尔人来说,biradari[亲属]制度也鼓励他们搬到Orangi,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那里定居是为了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而且它承诺了一种社区意识。

  然而,卡拉奇的景观也屈服于穆哈吉尔人、普什图人和比哈尔人等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后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种族冲突和骚乱的前奏。这些年来发生了许多事件,比如1986年12月的Qasba-Aligarh殖民地大屠杀,特别是针对奥兰吉镇的比哈尔人,或者在后来的十年里,种族暴力将成为深刻的烙印,吞没了奥兰吉和它的居民,他们害怕被绑在麻袋里。

  谈到这段时期,Naushad sahib讲述了他多年来的焦虑,因为他的家人住在Orangi,而他由于在水电发展局(Wapda)工作而单独住在拉合尔。当被问及这次分居的事情时,他摇了摇头,不断地自言自语,他是如何在20世纪90年代末警告他的家人不要搬到奥兰吉的。他又花了很多年才终于与家人团聚,2016年他也搬到了奥兰治。

  边界与归属

  当被问及不得不离开他的家园和财产时,Naushad sahib用以下的话描述了从Rehmatnagar迁移到Saidpur再到Orangi的现象:“头部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即使是轻微的,感觉也非常强烈。头部的第二次击打,即使感觉很剧烈,但你会说疼痛相对较轻。当第三拳打在脑袋上的时候,虽然力度很大,但你会说你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样的历史和故事是我们如何构建和构成边界的一个急需的提醒和反思点,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证明了南亚政治想象力的失败和缺陷。随着南亚国家继续面临旷日持久的难民危机,城市发展和规划继续建立和维持筒仓、族裔飞地、隔都、贫民窟和营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城市的想象,以及与被标记和定义为难民、无国籍者、外国人等社区的生活方式。

  它们提醒我们,在看似遥远的土地上建造的边界和围栏可以穿透我们生活的现实和结构,以及人们和社区的本体论和定义。它们提醒我们,迫切需要放弃流亡和疏远的概念,并将归属感视为我们政治想象力的任务。

  巴基斯坦和更广阔的世界的当代和现在的景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历史。这是一种散发着排斥气味的礼物,在这里,他者、异乡人、难民被刻在上面,以开辟边界——在排斥和疏远中寻找归属感。

  通过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现实和故事,比如Naushad sahib的故事,包容的任务要求我们温柔地面对和理解我们在城市、媒体和生活现实中建立的“他者”。这在全球和地方都被证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紧急情况。

  本文作者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可以通过harmainahmer@gmail.com和hahmer@asu.edu与她联系

有话要说...